Friday, September 01, 2006

《中国挑战:一个新猜想》

—— 对"中国挑战"说的一个注释

作者:Rudolf Kaehr
翻译:韩宪平/Steve Han
来源:思维实验室
网址:www.thinkartlab.com


"我们能从中国人没有教我们的地方学到什么?"——鲁道夫

主 流文化依赖于书写模式。民族的理性特质、他们的技术有效性、他们把社会组织起来、交流信息、以及他们的艺术科学等等这一切都跟书写模式分不开;人们在书 写和创建自己作为典籍的文化实践中学会思维和生活。主流文化总是依赖于某种书写里包含的理性和技术模式。一般来说,书写是一种文化、政治和技术形成的最抽 象的机制和技术(1)。


——欧洲的文化及第一次猜想

欧洲的文化依赖于字母书写和印度的零占位机制(2),这种机制使得算术、计算的经济合理、形式化和编程语言成为可能(3)。
莱 布尼茨提出第一个关于中国文字的猜想。他设想了一种"通用语言(4)"作为国家和人民之间沟通的可信赖的通信基础。他的这个想法类似于中国的象形文字, 中国象形文字通过典籍在不同口头语言之间起着桥梁作用。要实现这一梦想他发明了凝练的数字表示和计算系统,这就是二进制系统,依此作为欧洲对古老的中国" 易经(5)"的一个回应,最终他发明了独立于任何民族语言的运算方法和逻辑,还有作为计算机的原型的计算机器(6)。
现代欧洲科学技术遵循了莱布尼茨的想法,产生了技术上的二进制主义和数字主义,并形成了今天西方——以及亚洲——的基本技术和经济力量。但是,欧洲的技术力量停留在"老欧洲"的意识形态、形而上学和伦理学框架和限制当中。

——美国的美式梦想

在美国,欧洲的思维和技术形式摆脱了她的形而上学老套子,发明了"无所不在的计算",实现了人工智能,人工生命,认知系统,机器人等等;实现了无限扩张的数字主义(7)。

今 天,美国的美式梦想气数已尽(8)!美式梦想的成功已经接近了尾声;而老欧洲还由她的古希腊起源支配着(9),摆脱了欧洲限制的美式梦想现在迷失了根 本,失掉了设计未来的精神源泉。美国的必然衰落是由于"无根"!与欧洲分道扬镳,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数字主义达到了她的颠峰。在沉湎于"数字形而上 学"
中并归结为0和1的不朽精神世界中,展望更先进的科技发展似乎是不可能的了(10)。全部美国式发展会在"数字实用主义"世界观中固步自封!

所以,基于古希腊字母文字、印度的数论和莱布尼兹采用中国文字模型,这一切作为欧洲和美国的美式梦想失去了设计世界未来发展的力量。

——中国书写模式

中 国没有发展出类似的哲学(11)、科学(12)和技术(13),这是因为她的超复杂的书写模式,现在正在采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成果;但是,中国在下一个时 代自有对西方的优势:有没有被开发的丰富典籍资源。中国文字永远是她的文化和政治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字母线性主义"和数字主义的限制。西方思维的线性性 质是更容易映射进入中国理性的"表格样式"的。这种映射过程,在中国文字的自明性质方面不会导致任何混乱。

中国文字概念是表格样式的、多维度的、嵌入式的、开放的、复杂的和基于民族最古老文化传统的(14)。而这些特征正符合科学技术在处理现代社会问题和开创新未来的要求的。

因 此,为今而言,所谓中国的挑战,不是为西方视为危惧的新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扩张(15),而是在作为未来技术革命基础的中国理性重新发现的可能性方面。中 国理性把任何美国式的东西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中国对西方的挑战不是经济的、也不是政治的或者军事的;苏醒的技术中国和经济中国这个事件并不构成对西方的所 谓的"大挑战",真正的挑战是重新发现她的文字系统,并设计出新的理性形式系统,就像创造新的数学和新的编程语言一样(16);是面对一个崛起的中国我们 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因为忙于适应西方的技术和经济,中国官方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形成未来主流文化基础的可能性。可能吧,十九世纪是欧洲世纪,二十世纪是美国世纪,而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世纪。

——形态语法学:第二个猜想

我 的想法作为后欧洲的第二个关于中国文字的猜想由此而生。第一步,我提出"多结构逻辑(Polycontextural Logic)(17)"的研究和"形态语法学(Morphogrammtics)(18)"研究,作为在西方模式走到尽头时,对中国理性和技术的概念系统 作的一个可能的、新的理解。这一工作——我知道它的风险——是某种实验性的猜想,具有永恒自解构的能力,超越西方、亚洲在思维和技术方面的"具象中心主义 (19)",形而上学的单一结构主义(20)。

形态语法学和多结构理论包含并且超越西方的思维、计算和编程语言的设计,能够满足新时代对操作理性提出的表格样式(21)的处理和对复杂性处理的要求。

猜想总是文化传统革命的前奏,总是为文化管理者所拒绝。


参考资源
1. enter: Gotthard Gunther, Villem Flusser, Arnold Gehlen, McLuhan
2. http://saxakali.com/COLOR_ASP/discoverof0.htm
http://www-history.mcs.st-and.ac.uk/HistTopics/Zero.html
http://home.ubalt.edu/ntsbarsh/zero/ZERO.HTM
3. http://www.csee.umbc.edu/help/theory/lang_def.shtml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Gottfried_Leibniz
5. http://www.kirjasto.sci.fi/leibnitz.htm
6. http://www.idsia.ch/~juergen/leibniz.html
7. Mark Weiser: http://www.ubiq.com/hypertext/weiser/UbiHome.html
8.
http://www.the-american-interest.com/cms/contents.cfm
http://www.the-american-interest.com/cms/joffe.cfm
http://www.kath.de/internet/vortrag/mueller_technospiritualitaet_vortrag.pdf
http://www.transnational.org/forum/meet/2004/Galtung_USempireFall.html
9.
http://www.spiked-online.com/index.php?/surveys/2024_article/1310/
http://www.nesc.ac.uk/esi/events/Grand_Challenges/
10. http://roundtable.kein.org/node/414
Moravec, H. (1988), Mind Children: The Future of Robot and Human Intelligence.
http://www.metanexus.net/metanexus_online/show_article2.asp?id=9115
enter: Ed Fredkin, Stephen Wolfram, Holtzman
http://digitalphilosophy.org/on_the_soul.htm
11.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comparphil-chiwes/#1
12. http://www.formalontology.it/chinese-philosophy.htm
http://saxakali.com/COLOR_ASP/chinamh1.htm
13. http://hanxianping.blogchina.com/886414.html
14.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06-03/28/content_4356764.htm
15.
Andrew Neil, What China can teach the West
http://www.thebusinessonline.com/Stories.aspx?StoryId=04007447-420D-41B3-ADC3-338E68C0F5EC&page=0
16. Han-liang Chang, Hallucinating the Other: Derridean Fantasies of Chinese Script
http://www.lttc.ntu.edu.tw/academics/changhl/hallucinating.pdf
17. http://www.thinkartlab.com/pkl/lola/PolyLogics.pdf
18. http://www.thinkartlab.com/pkl/tm/MG-Buch.pdf
19. Archive for Derrida and Deconstructivism: http://www.hydra.umn.edu/derrida/
20. www.thinkartlab.com/pkl/media/SUSHIS_LOGICS.pdf
21. Gotthard Gunther: http://www.thinkartlab.com/pkl/archive/Cyberphilosophy.pdf

No comments: